回顾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历程,从最初笨重的"大哥大"到如今轻薄的智能手机,科技产品的演进总是朝着更便携、更强大的方向发展。增强现实(AR)眼镜正经历着类似的变革,未来有望达到普通眼镜般的佩戴舒适度。
当前AR技术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显示系统设计。理想的AR显示方案需要兼顾视觉体验与佩戴舒适性,既要符合人眼视觉特性,又要控制体积重量,同时还需考虑量产成本。其中,显示视场角(FOV)的扩展尤为关键,这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沉浸式体验。
1. 光学波导技术崭露头角
与传统VR设备不同,AR眼镜需要特殊的光学组件实现虚实结合。这类组件必须满足两个基本功能:允许环境光自然通过,同时将微型显示器生成的图像精准投射到用户眼中。这种双重需求使得AR光学设计比VR复杂得多。
从玻璃或晶体材料入射进入空气的光线会发生折射(改变方向)。但是,在入射角较大的情况下,它们会完全反射回材料中,根本无法逸出。
材料的折射率越高,这种效应开始发生的角度越小。
在众多解决方案中,平面波导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。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微型光导管,利用全内反射(TIR)效应传导光线。当光线在两种介质界面以超过临界角的角度入射时,会发生全反射现象。波导结构正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光学元件,将显示器的光线以特定角度导入镜片内部,经过多次全反射后,最终从出射端导向人眼。
在基于波导的 AR 眼镜中,使用输入耦合器将来自显示屏的光引入波导边缘附近。然后,它利用 TIR 穿过波导,并在到达观看者眼睛正前方时耦合输出。
实现这一技术需要突破多项工艺瓶颈。目前行业领先企业已成功验证了波导方案的可行性,其显示效果令人惊艳。
2. 碳化硅材料的突破性应用
波导性能与材料折射率密切相关。折射率越高,全内反射发生的临界角越小,这意味着可以实现更广的光线传播角度,进而扩展显示视场。传统光学玻璃的折射率上限约2.0,这严重制约了AR显示视场的扩展。
由折射率较高的材料制成的波导可以为观看者提供更大的视场,从而增强沉浸感。
新型晶体材料为此带来转机。铌酸锂(LiNbO₃)和碳化硅(SiC)因其优异的透光性和高折射率备受关注。特别是SiC材料,其折射率达到2.64(600nm波长),远超传统玻璃。理论计算显示,采用SiC波导可将AR显示视场扩展至近70度,相比传统方案提升显著。
高折射率材料还带来结构简化的优势。传统方案需要多个独立波导分别处理不同颜色通道,而SiC材料有望实现三色集成,这将大幅降低设备复杂度,减轻重量,提升量产可行性。
波导材料折射率与 AR 显示屏 FOV 之间的关系。与玻璃材料相比,LiNbO₃ 和 SiC 都具有巨大的优势。
尽管晶体材料成本较高,但随着SiC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,其价格正快速下降。此外,SiC具有3.1g/cm³的密度,比铌酸锂更轻,且机械强度优异,这些特性使其成为AR眼镜的理想选择。
这项材料创新将为AR设备带来质的飞跃,推动消费级AR产品加速普及。
碳化硅(SiC)材料的应用为AR眼镜带来革命性突破。上海知明鑫研发的SiC光学方案凭借超高折射率成功突破视场角限制,同时实现设备轻量化。随着SiC量产工艺成熟,该技术有望推动消费级AR眼镜快速普及。这不仅将重塑AR硬件形态,更为元宇宙发展奠定硬件基础。产业链需协同优化材料加工和光学镀膜工艺,共同把握这一技术机遇。